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毗邻延安最大的公园——西北川公园,清晨的公园静若处子,三五条小鱼游弋在湖面,掀起一阵阵涟漪。在公园西侧,一栋栋青砖红瓦的建筑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。旁边是树木葱郁的枣园革命旧址,这里是原中共中央所在地,这里的声音曾指导着伟大的大生产运动,毛泽东同志也是从这里出发去重庆谈判的……如今,在这个伟人散步的地方,矗立起了一座高等学府一一延安职业技术学院。
俯瞰校园,古朴典雅,错落有致,前有“特立公园”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。门前一条小河流过,让学院有了“水”的灵动。这条河静悄悄的,在青山掩映下,更增添了学院的妩媚。
吐古人云:“闲,天定许。忙,人自取。”所谓忙里偷闲,应偷取那些属于自己的片刻晨光。我平素非常喜欢这种“泛若不系之舟”的生活,有时间漫步于校园间,便是一件惬意的事情。
春天的延职院,美得让人窒息。进入校园,两排白蜡树位列广场两侧,树龄不大,却精神抖擞。白蜡树材理通直,生长迅速,柔软坚韧,让广场平添了一份静谧。这段时间,广场却是异常“繁忙”,许多专业的礼仪培训就在这里。或许是因为学生太认真了,使训练场更似模特走秀,让广场“人气”倍增。广场中心是一座高大的形似汉字“专”的红色艺术造型,其名为“劲风负翼”寓意着学院培养人才要“又红又专”。广场的尽头正对着学院的标志性建筑一一图书楼。图书楼是整个校园里最高的建筑,寓意着学院“崇文”的意图。图书楼基座较高,给人有一种“唯我独尊”的感觉。台阶的中间,雕刻着各种工业生产场景的浮雕,文化气息扑面而来。
广场的左右两侧,是10号实训楼和11号主教学楼。楼体设计新颖,空间感十足,楼顶采用开放式的镂空设计,红瓦黄墙,庄重却不失典雅。
办公楼的主楼和副楼之间,是一块三叶草草坪,像一块绿色的毯子将这块平地全面覆盖。办公楼的旁边是阶梯教室,这里常常举办着各种文艺演出和报告会。透过玻璃门,便可望见前几天诗歌朗诵比赛的背景墙。阶梯教室门口,道路两旁是两行挺拔的银杏树。在所有树种里,我是比较喜欢银杏树。这种树枝条不喜张扬,与主干始终不离不弃。一片片小叶子,就像是一个个小蒲扇。春天银杏树,嫩绿的叶子就像粘在树干上一样。这些银杏树无疑是学院最高大挺拔的树木了。每到下课时间,总能看到一些学生依偎着银杏树,或拍照留影,或嬉闹与树林间。
走过广场,与办公室相对的是8号实训楼。中国建筑最崇”对称。8号楼虽与办公室遥相呼应,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。8号楼主楼与副楼之间的空地上,长满了紫藤、海棠、元宝枫等树木。树木个头都不大,紫藤似乎刚刚“睡醒”,只露处指甲盖大小的叶子,柔软的枝条,向四周探望。海棠花开得早,火红的花朵引来一群群蜜蜂,红花将绿叶掩盖得严严实实。
穿过8号楼旁边的银杏林,映入眼帘的是牡丹苑。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。提起牡丹,大家皆知天下牡丹要数山东菏泽和河南洛阳最负盛名。我们的牡丹苑虽然不大,因地处陕北,苑中的牡丹只是吐露了几个花蕾。但也可想象数日之后的景象:雍容华贵、国色天香、富丽堂皇。待我屈膝蹲下,只见花香四溢,偶见几只蜜蜂穿梭其中,让这幅绝好的水墨牡丹增添了不少情趣。
从银杏林中穿过,经过两组石雕,一组是长颈鹿母子情深,一组是气势雄浑的“牛”。学院3号学生餐厅被迎春花团团围住。金黄色的迎春花,璀璨夺目,花团锦簇。等缓过神,又被紫叶桃和樱花的怒放而惊叹。紫叶桃的花朵,鲜红而繁多,有些桃花直接就长在树的主干上,开花的时候,几乎看不见紫叶桃的叶子。数栋学生公寓前,依偎着紫叶桃和樱花的是丁香树,短短两三年时间,一株株丁香树,已然是“人丁兴旺”,原本懦弱的树枝,竟然比紫叶桃还高。走进公寓楼群里,是一个狭长的花园。花园里有牡丹、樱花、迎春花。让我感到惊诧的是,其中还有一颗桀骜不群的桑树,这个应该是“无心种桑桑玉立”。婆娑的柳树,无疑是称霸此处的“魁梧大汉”,丝毫不见往日的温柔。绕过图书馆,走入临近11号主教学楼的其他几栋教学楼。有一行华北丁香树,或是因为水土不服,至今尚未展示自己的威武身姿。在13号楼的侧面,是一块较大的平地。这里有更像一个小树林,个头不大的银杏树、伟岸挺拔的白皮松、红黄相间的灌木丛、一块校友留念的石头伴随几声清脆的鸟叫声,真可谓是“鸟语花香”的好地方。
听完鸟的歌唱,到了一大片樱花林。这片樱花树,没有栽种在道路的两边,而是将他们集合在一起。樱花的艳丽,让人觉得有些窒息。课间操时间,一排排航运专业的学生,着装整齐,步伐统一,如果不注意,还以为他们就是走在远洋轮船的夹板上。樱花林旁,有了这么一支队伍,更显得花的美丽。
远处的教师公寓区,楼宇林立,绿意滴翠。每栋楼前,都有小土坡,道路蜿蜓,曲径通幽。教师公寓广场上,有弧形的白色走廊,有月牙形的沙滩,有青砖铺就的运动场地。有些生命力强的树种,如元宝枫,一天一个变化,在别的树木刚刚吐露新芽的时候,它已是枝繁叶茂,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
走了一大圈,让人感到了扑面而来的春意。学院历经十余年,享受了十余年春天的温存,忍受了十年夏日的炎热,拥抱了十余年秋天的冷涩,经受了十余年冬日的历练。春天又来了,我们应该种下希望的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