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/../images/logo.png

母亲不再“蒸柿子”

2022年11月16日 16:26 柳春生

说起这几年的变化,我最大的感受是母亲再也不用“蒸柿子”了。过去,为了给冬天单调的饭食增添些“绿色食品”,每到夏末秋初,母亲总要买很多西红柿来“蒸柿子”。

母亲最早是“熬柿子”。买上十几斤西红柿,洗净,切碎,放在大锅里熬。在熬成浓汁的时候把盐撒进去,然后装在瓷罐里,密封储存。于是,它便成了我们冬日饭食里的佳肴。掰开刚刚蒸熟的的馍馍,蘸上一勺柿子酱,可以说是我少年时代吃过的最香的中国特色的“三明治”。也许是密封技术不过关,或是盐放得少的缘故,打开柿子酱瓷罐没吃几次,总是发现不少霉变。后来母亲不知从哪里学会了“蒸柿子”,便不再“熬柿子”。

“蒸柿子”与“熬柿子”最大的不同是把切碎的西红柿直接装进瓶子里,然后放进锅里像蒸馍一样去蒸。起初,“蒸柿子”是纯粹的西红柿。到后来,母亲也学别人的样,把豆角、辣子、甚至把茄子也切碎和西红柿一块儿装进瓶里蒸了。再后来,母亲把“蒸柿子”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完成,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再用各式各样的瓶子,而是换成清一色的“液体瓶” 了记得当时为了弄“液体瓶”,母亲常常托在医院工作的亲戚找。然后又是洗瓶子,又是煮瓶子塞,采取各种“消毒”措施。如此辛勤劳作,当看到一瓶瓶红艳艳的、整齐划一的“蒸柿子”时母亲就会露出幸福的微笑。

“蒸柿子”比起“熬柿子”来说,优点是新鲜、不容易霉变缺点是在蒸的过程中,危险性大。不知什么原因,在“蒸柿子”的时候不时会有瓶子爆裂的现象发生。为此小心谨慎的父亲没少责备母亲“蒸柿子”。他的意思是宁可吃差些,也不愿冒这样的风险。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。

几年后,家里有了电冰箱。大概是“蒸柿子”危险或是洗瓶子的麻烦,母亲不再“蒸柿子”,而是开始在冰箱的冷冻柜里贮藏西红柿了。母亲把它叫做“冻柿子”。“冻柿子”虽然不再有“蒸柿子”的危险和劳累,但吃起来很不方便。如冻得硬如石头的西红柿往往要像剁骨头那样用力,而自然消融的西红柿又软成一包水无法烹饪……

在我的记忆里“冻柿子”吃了不长时间,在陕北大地上就兴起了种大棚蔬菜的热潮。从此,母亲就不再吃“冻柿子”了。虽然冬日上市的西红柿价格不低,但毕竟人们花钱也能吃上它了,贵点又有什么呢?因为在陕北的历史上,祖宗几辈谁能冬天吃上夏天的新鲜蔬菜呢?

上一条:婆婆
下一条:我的父亲

电话:0911-8235520     地址: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555号
版权所有: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     技术支持:学院网络信息中心